校準氫分析儀是確保其測量結果準確性的核心環節,需結合儀器類型(如熱導式、電化學式、氣相色譜法等)和應用場景(如工業流程、實驗室分析等)選擇合適的方法。以下是通用且關鍵的校準步驟、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,幫助系統完成校準工作:
一、校準前的準備工作
校準前的規范準備是避免誤差的基礎,需重點關注以下方面:
儀器與環境檢查
確認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:開機預熱(按說明書要求,通常30分鐘~2小時),檢查電源、氣路連接是否牢固,無泄漏(可用肥皂水涂抹接口,觀察是否冒泡)。
環境條件控制:溫度(一般15~35℃,避免劇烈波動)、濕度(≤85%RH)需符合儀器要求,遠離強電磁干擾(如大型電機、變頻器)和腐蝕性氣體。
校準用標準氣體的選擇
標準氣體需符合“量值溯源”要求:由具備資質的機構出具,證書在有效期內,濃度標注清晰(如氫氣純度99.999%、混合氣體中H?濃度5.00%±0.02%)。
濃度范圍匹配:校準點應覆蓋儀器常用測量范圍(如測量0~100%H?的儀器,可選擇0%、20%、50%、80%、100%的標準氣;微量氫分析儀則需選擇低濃度標氣,如10ppm、50ppm)。
保存與使用:標氣需直立存放,避免陽光直射,使用前緩慢開啟閥門(防止壓力驟變導致組分吸附),排放管線內殘留氣體(約3~5分鐘),確保通入儀器的氣體為標氣真實濃度。
輔助工具與記錄準備
準備高精度流量控制器(控制標氣通入流量,通常0.5~2L/min,與儀器工作流量一致)、壓力表、計時器,以及校準記錄表(需包含校準日期、儀器型號、標氣信息、測量值、偏差等)。
二、校準的核心步驟(以常見“熱導式氫分析儀”為例)
1.零點校準(針對“痕量氫分析儀”或需消除背景誤差的場景)
適用情況:當測量低濃度氫氣(如ppm級)時,需用“零氣”(不含氫氣的氣體,如高純氮氣、氬氣,純度≥99.999%)校準零點,避免背景干擾。
操作步驟:
將零氣通過氣路連接至儀器進氣口,調節流量至儀器規定值(如1L/min),穩定通入10~15分鐘(確保儀器讀數穩定)。
觀察儀器顯示值,若顯示不為“0”,進入儀器“校準菜單”,選擇“零點校準”功能,將當前顯示值設為“0”(部分儀器需手動記錄后計算偏差,手動修正)。
2.量程校準(關鍵步驟,確保濃度測量準確性)
操作步驟(以“多點校準”為例,更優于單點校準):
按濃度從低到高的順序,依次通入選定的標準氣體(避免高濃度氣體殘留影響低濃度測量)。
每通入一種標氣后,保持流量穩定,等待儀器讀數穩定(通常5~10分鐘,直至30秒內讀數波動≤儀器精度要求,如±0.1%FS),記錄儀器顯示值(設為“測量值A”)和標氣實際濃度(設為“標準值B”)。
完成所有校準點測量后,計算“偏差”:偏差=(測量值A-標準值B)/標準值B×100%。若偏差≤儀器允許誤差(如±1%FS),則校準合格;若超差,需進行“量程修正”。
量程修正:進入儀器校準菜單,選擇“量程校準”,輸入各標氣的標準值B,儀器自動擬合校準曲線(部分老式儀器需手動調整電位器,使顯示值與標準值一致);修正后需重新通入標氣驗證,確保偏差符合要求。
3.重復性與穩定性驗證
校準后需驗證儀器重復性:對同一標氣(如中間濃度點)重復測量3~5次,計算相對標準偏差(RSD),若RSD≤2%(根據儀器精度調整),說明儀器穩定性良好;若重復性差,需排查氣路是否泄漏、傳感器是否老化(如熱導池燈絲污染、電化學傳感器失效)。
三、校準后的數據處理與記錄
校準結果判定:若所有校準點的偏差均在儀器技術指標范圍內(如儀器精度為±0.2%FS,則偏差需≤±0.2%),判定校準合格;否則需重新檢查標氣、儀器狀態,再次校準。
記錄與標識:完整填寫校準記錄表,包括校準人、復核人、偏差數據、是否合格等;在儀器上粘貼“校準合格”標識,注明校準日期和下次校準日期(通常建議每3~6個月校準一次,頻繁使用或關鍵場景可每月校準)。